最近抽空看完了韩寒的《一个:很高兴见到你》,一咬牙一跺脚,在豆瓣上给了个2星的评价。我在豆瓣的简评上面是这么说的:“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点什么的年代,我总觉得自己和韩寒是一代的,总觉得可以看着他的文章一起成长。可是读了这本之后,觉得不可避免地还是走散了,不知道是他走得快了些还是我走得快了些,总之就是觉得再找不到那种共鸣了。无论是他编的这本书,还是他写的其他书。读这本书时候的感觉就是压抑,很多文章都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。”
记得当时年纪小,你爱谈天我爱笑。
每个人都有那个美好的阶段吧?每天仿佛都有无穷的精力,把大块的精力在球场上挥洒之后,还有零零碎碎的所谓“无处安放的青春”,都化作纸面上字字句句的涂鸦。以前政治课上面老师说,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,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。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福,有一本叫做《萌芽》的杂志搞了一个叫做“新概念作文大赛”的比赛,韩寒正是这个比赛中走出来的。不夸张地说,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旗手,至少我是会跟着这一面大旗在后面屁颠屁颠地加油呐喊的。
后来韩寒一路走来,退学,做车手,出书,做杂志,基本上都有关注,也对他的文字深以为然,觉得他说的很多时候,就是我想说的。正如我在开头的那个简评里面说的,我总觉得自己和韩寒是一代的,就好像我总觉得四姑娘代表的是90后或者说95后那一代一样。
所以当我拿着《一个:很高兴见到你》的时候,自然是抱着十分大的期望的。
然后,越看越觉得压抑,压抑得喘不过气。这种一个人一篇文章形式的书,搭配很重要,可是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一路压过来,黑云压城城欲摧,以至于中间数次打算放弃不再看下去。
以前在学校,传说中的象牙塔里面的时候,少年不识愁滋味,看着这样的文字可能还觉得有味道,会喜欢这样调调的文章,通过别人的文字来体会这个世界,然后自以为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。然后现在毕业了那么些年,也算是见到了一些丑陋经历了一些无奈,再看这样的文字感觉到的却只是压抑。
也许把这些不适的感觉统统归结于文字是不公平的,也许只能说不适合了吧。这么多年大家在成长,不知道是谁走得快了一些,总之已经走散了不在一个步调上面了。
说一句特别矫情的话,无所谓谁对谁错,只是不适合罢了。